Laser karaoke : 激光影碟卡拉 OK

三分钟的人生剧场:激光影碟卡拉OK

在上世纪后半期,音乐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:摇滚音乐有了电吉他,令谁都可以轻易地发出巨大声响的这台机械,让“音乐家”这个曾经被认为专业性很强的人群感到无比震撼。嘻哈用的唱机转盘去掉了“搞音乐一定要会乐器”的大前提,嘻哈说唱又来破坏了“必须得唱得好”的门槛。然后,“歌曲就是专业人士唱给人家听”的基本常识,也被卡拉OK这个魔术箱完全颠覆了。

1971年发生了很多事情。吉姆·莫里森去世,约翰·列侬唱出了《Imagine》,齐柏林飞艇发表了《通往天堂的梯子》。而在日本,“卡拉OK”降生于大阪的角落里。虽然当时谁都没想到这点,但它的出现给整个世界的影响力并不逊于那些名人和他们的歌曲。

卡拉OK这个名称由“空(日语发音为kara)”和“交响曲团(同Ōkesutora)”两个词语组成,原来的意思是“无人伴奏的乐队”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开始普及时,该设备采用的是八音轨磁带式,但到了1982年“可以看着影像唱的卡拉OK”问世,这台机器——使用激光影碟(Laser Disc)的卡拉OK

——又迎来根本性转变。

激光影碟的尺寸与传统黑胶唱片(LP)一样,使用直径三十厘米的光盘,于1978年在美国首次上市。然而“Laser Disc”是先锋(Pioneer)公司的注册商标,这个事实也说明,激光影碟相关技术一向由这家日本公司引领的。

不管是影像还是声音,激光影碟中的信息并没有经过压缩处理,因此画质和音质都比现在的DVD还要好。在与日本Victor开发的VHD方式的竞争中, 激光影碟靠上述优点扭转劣势(当时采用VHD的厂商有十三家,而激光影碟就只有先锋/Pioneer),作为作品的发行载体,在电影以及卡拉OK两个领域中都拿到了主流位置。

激光影碟中的信息量远胜过去的任何载体,激光影碟卡拉OK(以下为:激光卡拉OK)能提供的不仅是歌曲的伴奏,还有每首歌都不同的影像内容,简直是一种魔术般的设备。过去我们唱卡拉OK就得一页一页翻着“歌本”找歌曲,唱的时候也边看“歌词卡”边唱。到了激光影碟时代,影像和歌词同时在屏幕上被显示出来,人们看屏幕唱歌就可以,更能沉醉于歌曲的世界里了。并且,这个世界的主人公就是正在唱歌的自己。

但激光影碟的黄金时代没能持续很久。1992年“通信卡拉OK”问世,它提供的歌曲选择非常多、设备维护也更加容易,很快就大行其道。于此同时,激光卡拉OK的巨大设备从家庭式小酒吧彻底被驱逐掉。之后还是有几家厂商勉强进行激光影碟的少量生产,主要用途是家庭卡拉OK,但到了2007年所有的厂家结束激光影碟的生产。至于激光影碟的播放器,也已经没有进行生产的厂商了。

现在我们所说的卡拉OK,一般指通信卡拉OK。其硬盘储存的都是与歌曲本身没有一点关系的自然风光视频素材。哪怕它和歌曲的内容一点都不搭,甚至扫兴,但大家也对此丝毫不诧异。

回想起来,为每首歌曲定制影像及声音素材的激光卡拉OK,每唱一首相当于看一场迷你电影。或许可以说,那是一种视觉语言,用影像来增补歌曲所表现的世界观。

差不多短短十年间,为几万首卡拉OK歌曲,几万部短篇电影作品被生产出来,同时几万处背景和几万个演员们的演技也被记录下来,然后这一切又被忘得一干二净,现在没人要把它保留下来。那些载体记录下来的还包括珍贵的、如今不存在了的日本各地风景,但没有一家图书馆或电影资料馆加以关心。 激光卡拉OK的影像世界,可谓是一片被我们遗忘的记忆之海。